欢迎您来到查雅论文网!
期刊论文
城镇化、农民阶层分化与乡村社会治理
2023-12-18

 城镇化即乡村社会群体持续向城镇聚合的经过。农村人口转向非农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呈现着持续加速的态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就成了加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由此打破了农民阶层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阶层分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民阶层长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由此打破,农村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农民阶级分化是指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逐步离开土地;从农业劳动转向其他职业或者非农职业,组成不同形态的阶层。社会学家陆学艺对社会阶层的划分,将农村社会划分成为农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智力型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农业劳动者、雇工、外聘工人、无职业者等阶层。杨华将乡村社会划分为精英阶层、富人阶层、中上阶层、中农阶层(中等阶层)、中下阶层、贫弱阶层、灰色势力等阶层。[1]本文汇集多种划分标准,将我国当代农村社会分成七个阶层:
  (一)农村管理者阶层
  农村管理者阶层是指农村社会生活的领头人,落实党以及政府的方针政策,即基层组织干部。特征:属于乡村精英,是政府和人民群众间的枢纽,威信较高,能力强,很全面的维护农村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工作。不但行使国家权力传达政策方针,而且代表人民维护农民利益。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展起主要作用。[2]
  (二)农村知识分子阶层
  农村知识分子阶层是指受过高等教育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是智力型的社会阶层。他们已然脱离农业,但是农忙时也会在农田劳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增加,使得形成这一阶级。包括教师、医护人员、技术人员等,这一阶层人数较少,因为农村社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知识分子得不到相应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
  (三)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比如耕地,农业收入作为所有生活的主要来源。目前,主要是农民各自生产劳作的方式,行动自由,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为人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提供农业生产产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地位低,居于社会下层。
  (四)农民工阶层
  农民工阶层是指城市第二、三产业的非农阶级和农业生产者间的群体。农民身份不变,农民向工人的转换。他们拥有土地使用权,农业繁忙时劳动,农业生产闲暇时做工。分为两类:第一,离土不离乡。在村里经营厂子或乡镇企业劳动,在自己家中住。第二,离土离乡。在城市依靠体力劳动的工人中,大部分地区不享受补贴及社会福利,难以维系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私营企业主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指雇佣工人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社会群体。作为业主,具有指导经营模式、企业发展等相关权利。本阶层经济实力较高,经营范围广泛,分布在城市乡镇各地,在商业圈、运输行业、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私营企业者队伍逐渐扩大。
  (六)个体劳动者阶层
  个体劳动者阶层是指个人经营由自己支配劳动成果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比较稳定,与普通农民相比较为富裕。有一定的经营能力以及灵活的经济头脑结合专业的技术,从事非体力劳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途径起到无以代之的作用。
  (七)农村无业阶层
  农村无业阶层是指现阶段存在于农村社会中的一些无业可就或是不愿就业的人员。城市及村办工厂进行征收田地,造成部分农民没地可耕,不能及时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工作,使人们长时间无业可就。此外,部分居民残障、因公残障或者由于自身身体状况而无法就业,多数已达到扶贫救助的境地。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一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比例约占百分之三。[3]
  二、农民阶层分化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的完善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部分阶层对政治事务参与热情得以提升。政治参与是现代基层民主政治的核心是现代政治系统保持良性运作的基本条件,这一特征有利于基层组织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功能优化发挥积极作用。[4]首先,农民阶层的差异化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社会资源。部分人群由于经济实力增强,必将会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去增加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为获取私人财产而提供了权利的保障。这些群体主要是情商高、社交能力突出。利用其才干,可以在农村基层组织有所作为。其次,农民阶层分化有利于农村基层管理方式的创新。基层组织管理和实施创新手段,来适应社会阶层差异化,共同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最后,农民分层有利于构成新的社会形势。[5]建立各种阶层之间的平等机制,实现各阶层间和平共处,将有效地消解社会基层矛盾,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的完善。
  2.优化了农村的社会风貌
  在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的部分阶层,提高了对农村生活热情,创造农村生活的新观念。从社会管理层面来看,部分阶层人群有着明显的反哺行为,对农村社会事务体现了较高的热情,比如给农村社会捐资助学、资本引入、修路、建下水道等事宜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农村社会的公共生态环境。从文化层面来看,引进先进文化,团体文化兴起。如歌舞艺术团、广场舞、合唱团等,不论是满足精神需要,还是对社会风貌都具有现实意义。此外,还能引入志愿服务、耕种技艺专业人员等财富,强效优化乡村风貌。
  3.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于农民阶层分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各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建立了基层民主的资本,深化了群众的民主意识。阶层分化使治理乡村社会模式改良,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阶层分化逐步改善和创新城市建设及管理模式,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向多元化转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积极作用。
  4.推动了中国城镇化进程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中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把他们转移到城市乡镇去工作,为城镇企业建设提供很多劳动力。人口规模扩大,从而城镇经济良性发展,深入推进阶层分化的进程。由于非农产业而自给自足的农民,将城镇管理理念与技术结合回村经营,为农民向居民转换提供必要前提。城镇化水平得到提升,推进了城镇化进程。[6]
  (二)消极影响
  1.各阶层政治参与的分化
  政治参与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7]目前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分层,唤醒了农民个人意识。由于农民自愿参与政治事务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从而表现出政治事务参与的不均衡性。例如:农村管理者阶层,这一阶层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集体财产所有权的代表者,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与方针在农村基层的执行者。[8]拥有强烈的党性原则,所以政治忠诚和政治参与意识强。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阶层,政治参与意识强烈。可能因政治身份、经济实力等权威而会比在乡村治理中其他群众产生更大的政事效应。农业劳动者、农民工、无业者作为大众群体,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是只权衡个人利益而对政治事务漠然置之。
  2.贫富差距拉大,基层组织保障薄弱
  由于农民阶层分化,导致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拉大,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农村社会阶层的经济实力。各阶层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低收入群体劳动的主动性。近年来,贫富差距严重拉大,已得到乡村大众群体注意同时会引起各阶层间的冲突。致使农民之间关系破裂,大大波及社会秩序,对于和谐乡村建设提出了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比较利益驱动,大批人们涌入城市。乡村精英外流、青年大批离乡打工,变成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的现象等基层组织建设严重受到影响。[9]社会基层组织部分干部服务意识薄弱,仅在意自己宽裕,不管大众。大家不肯当干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形式化,基层组织几乎瘫痪的现状。村里文化程度高,管理能力偏强的农民不愿担负乡村领导职责,一是因为干部薪资待遇低。二是农业税费取消以后,农村社会基层干部权力严重削弱,乡村治理能力也将弱化。三是部分区域干部团体间关系变得紧绷起来,基本工作很难进行。乡村的发展需要基层组织领导,也要群众积极参与,但是阶层分化却造成乡村精英外出和基层组织保障弱化。[10]
  3.农村利益整合的困难
  农民阶层分化的进程中,导致利益分化,为了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便于满足各个阶级利益诉求。毫无疑问,只有尽快整合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才能确保社会整体利益, [11]包括:私营企业主对他们自身的政治权利、经济的发展更为关注。然而农村管理者与农村知识分子,对乡村社会安全秩序稳定和谐比较热心,大家都比较偏向于基层民主参与的政治发展。[12]相对而言,农业劳动者与别的阶层比拟劳动收入不稳定且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社会公正更为关心,实现在这一阶层的成员都上升性的转换,提升现有的社会地位。[13]
  4.增加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
  现阶段人口流动使农民阶层分化,造成乡村治安失衡,社会治理所依靠的群众、财产、知识逐渐流失。农民流动城市间,会大大减弱基层组织管理能力。阶层分化,使民主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但村民没有适当的参与渠道,以致贿选、恶势力实行独裁等,让民众心理感到不平衡,且对农村政治的热情一并减少,加剧了各个阶层之间的冲突,加大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
  三、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力量的促进即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基础。根据参与者现状,鉴于利益最大化,职业可以进行自主挑选。依照农民自身状况,去实现利益流程中向别的产业转移。由于市场经济从外部对农村经济形成冲击,农村经济市场化导致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市场经济效率提升,发动资源的流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涌入大批劳动力,为市场经济提供劳动力资源。农民工把劳动力转入农村,集聚经济发展资本,从而经济发展比较利益得以显现。农民由于其所从事的行业、收入获得、基层组织事务参预程度的不同,公有资产下降,农民财富比例上升,经济基础由此得以稳固。
  (二)社会制度的变迁
  阶层分化加快的要素即社会制度变迁。落实国家方面制定的方略,进一步推动社会结构分层,令各个阶层利益均获取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群众打破身份、地域的约束,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迈进,逐渐消除了城乡户籍制度所带来的不平等。实行城乡户籍制度、兴盛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等。政治组织以群众自治为构架,在参与政治事务层面使民众拥有自主权等,这为人们开拓自由流动之路,农民身份多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降低了农民对乡村这一集体的依附关系,提供了农民改变身份的条件。首先,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上获得了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潜在的劳动力充分释放,从而为农民阶层分化供应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却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转化到其他非农业阶层。[14]其次,促使农业生产多元化,拓宽农民获得利益的渠道,形成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来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人们不再被绑在土地上,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农民重新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拥有处置权,从此掌握自身劳动的权利,形成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前提。[15]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观念意识的转变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农民的生活理念,如大家对追求社会名利、衡量成功的准绳、财产占有观念的转变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农村社会大量人们通过求学、招兵入伍、进城经商、外出打工等多种渠道,离乡到异地,社会身份转换,开始打拼事业谋求财富,推动了农村社会阶层流动,打破原有的社会形态,从而形成新的社会阶层。传统文化的渗透,其结果反而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
  观念意识的转变在社会阶层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农村社会,群众思想观念被传统所影响。随着农村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和就业模式改变,人们理念逐渐改变。从最早士农工商到到现在无商无富和不工不富。从原来的生存本位到现在的迎接市场挑战。从最初的以血缘、地缘关系到现在的以利益契约为准则。换言之,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观念意识的转变,在思想层面为农民阶层分化提供依据。
  (四)城乡比较利益驱动
  城市比较利益高于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不过农民大多数在实现温饱后,想要改良生活标准,寻找高收入非农职业成了大众共通的价值追求。另外,与在城市打工相比,农业生产收益对于家庭经济来说贡献较低,仅仅只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也就成为人们想要从农业生产中脱离的原因。调查中发现,在X村,大多农民种植苹果树为例,两亩地先除去农药、灌溉、农业税等成本费用共计近8000元,但由于近年外来商户收购苹果的价格越来越低,农民得到的劳动产品收入近10000元左右,但实则最后只剩净收益大约2000元。然而,在村庄的农业劳动者在地里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如施肥,打农药,拔草,套袋等等各项农活,然而两亩地的年收入却只有将近2000元。此刻,农业与那些非农职业就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拥有知识、技能优势的农民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从农业向非农职业转换,因此农业生产收益低毋庸置疑就成为群众转向非农职业的前进力量,使得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四、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对策
  (一)加强基层民主制度
  实现基层民主制度,首先保障农民行使民主权利,人们当家做主。在城乡村公共事务中,实现自我管理、服务、监督。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他们主观能动性在基层公共事务中充分表现,增进党与群众之间和谐发展。动员人们积极参与基层组织民主实践活动,依照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和发展农村社会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机制,村民事务管理实行信息透明化,内容丰富新颖, 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拓宽参与途径同时,增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政府方略。从实际出发,党组织作表率,提高服务意识,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基层组织保障。
  (二)强化乡村精英治理
  要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需要大力提高整个农民群体素质。同时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即强化乡村精英。乡村精英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应该强化乡村精英治理。首先,针对乡村精英的状况来分类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乡村精英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扶持乡村精英。在实际治理经营中乡村精英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政府时刻关注乡村精英治理经营过程,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外,为乡村精英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加强对乡村精英的引导和监督,防止在乡村治理中出现不良动机或违法违规行为。再次,引进外来精英进村治理。吸引外地精英来本乡村发展,为外地乡村精英解决住房、户口、安全等问题实现筑巢引凤。给本地的群众带来新理念,起到示范作用。最后,农村党员是农村社会的代表,而且关心群众、政治素质较高,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模范作用。因此,在乡村社会内部成立精英培训机构,建立健全的乡村精英培训体系,对党员和先进村干部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促使他们成为乡村精英来带动广大群众致富。此外,发动志愿者到农村去,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健全管理机制,发挥政府职能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全国各地情况不同,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出一套适宜自己的长效管理机制。党和政府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深入了解群众,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利用党和政府自身组织优势,发挥其作用,大力发展乡村现代化服务建设,以此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可以根据当地自身实际状况来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确保各项政策都得以实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在经济层面也得大力支持,尊重人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确切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还要有另一个着重点,充分发挥政府自身主导职能,展开乡村社会服务体系。例如:医疗方面、教育方面、交通方面及就业方面等,强化服务意识,优化管理手段,让群众在农村也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待遇。相关部门在乡村建立便民中心,向群众提供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福利、安全保障及社会保障等利民项目。
  (四)转变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纽带——农村管理者阶层。依照乡村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来规范各阶层的行为。第二,加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整合。各阶层利益分化日益突出,从而如何整合阶层之间的利益,成了农村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16]作为基层组织干部,需要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来实现人民自身利益的提高。考虑到各个阶层的利益及个人利益,需要健全利益诉求机制。使冲突下降到可控范围之内,对农村社会治理有所保证。
  (五)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根据乡村社会发展状况,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按照目前阶层分化的态势,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不过,至今国家保障体系还未能全面地覆盖整个乡村社会。而现阶段关键是农村医疗、高龄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对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的模式,以此提高养老水平。因此,需要强化医疗系统,养老政策以及基础生活保障的建设。根据农民的实际所需来健全适宜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阶层分化所带来的挑战,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17]
 

在线客服系统